发展特色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
自贡市丘陵型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
近五年我市种植业生产发展概况及基本经验
自贡农业跨越式发展初步构想:1、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;2、战略重点;3、主要战略措施...
加入WTO对自贡农业的主要影响及应对措施
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自贡农村经营管理的三大重点工作
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工作
自贡市农业法制工作的现状问题及措施
实施奶业产业化促进自贡奶业发展
自贡再生稻发展概况与基本经验
自贡市蔬菜产业取得的成效及今后发展的思路和目标
自贡市水果生产的成绩及发展思路
自贡蚕桑业发展前景看好
联系实际抓先教 提高素质促工作
调整思路转变职能充分发挥农业中职学校在服务“三农”中的作用
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发展出路
贯彻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加快“三个转变”推进职教资源优化整合
中日友好合作抓好乡镇农技人员培训工作
论“依法治教”与“依法治校”
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主体作用和发挥
论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
论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中的主导作用
浅谈学生“减负”
浅谈教书与育人
浅谈中职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
浅析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发展中等农业教育的启迪
中专德育及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初探

 
当前位置:首 页-->农业论坛


       调整思路 转变职能 充分发挥农业中职学校在服务“三农”中的作用

                    自贡市农业学校 范学银
  
  摘要:“三农”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,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,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,是一项关系到全局的战略性任务。作为直接为农业和农村培养人才的农业中职学校,应及时调整办学思路,转变办学职能,在支持“三农”、服务“三农”中发挥积极作用,为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做出新的贡献。

  关键词:转变职能 发挥 农业中职学校 服务“三农”作用

 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,“农业不富,中国不富;农业不强,中国不强”。正因如此,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,去年和今年都发出了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,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“三农”问题的高度重视。农业中职学校在服务“三农”上,担负着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职责。如何适应当前新的形势,调整办学思路,转变服务职能,改革办学模式,改进教学方法,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,为农村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劳动者,是摆在当前农业中职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。农业中职学校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,及时把办学思路、办学模式,培养目标转移到为“三农”服务上来,全力抓好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和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,为粮食增产、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做出新的贡献。

  1 、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在“三农”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

农业的发展、农民的增收,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。而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,都离不开农业教育,特别是中等农业职业教育。它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,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。

  1.1 、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和教育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教育是第一生产力中第一生产力。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,实现农业增效,农民增收,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。当前农业科技含量低、科技普及率低、技术装备水平低、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率低的现状,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。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,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,必须加强农业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,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,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成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动力。而科技的进步,科技水平的提高又离不开教育。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,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都得依靠教育。只有教育发展了,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,才能为农村培养和输送一大批留得住,用得上的专业人才、技术推广人才;才能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,从而促进和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,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实现。

  1.2 、“三农”问题的根本解决得靠教育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,关键在农村,重点在农民。目前我国有 13 亿人口, 8 亿多在农村。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状况,直接关系到“三农”问题的根本解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。据统计: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 7 年(发展国家已达 12 年),全国 92% 的文盲、半文盲在农村,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 40.31% ,初中文化程度的占 48.07%,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 11.62% ,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仅占 0.105% 。这种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而素质低下的状况,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振兴。要从根本上解决“三农”问题,必须从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入手,大力发展教育,特别是中等农业职业教育,为农村人口受教育和接受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,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职业技能,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,加快工业化、农村城镇化、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建设步伐,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。

  1.3 、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提高需要教育。农业的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,科技的进步在于人才,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。农业、科技、教育是“三位一体”不可分割的整体,三者的有机结合,是实施科教国兴农的具体实践形式,是解决“三农”问题,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国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教育、农业科研开发和推广体系,现有农业大专院校 84 所,中等专业学校 496 所,科研机构 1500 多个,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 150 万人;农技推广机构 24 万多个,推广服务人员 117 万人。与发达相比显然是“大农业,小科技”,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 1 名农业技术员 , 农业人口中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 45%~65% 。据农业部教育司对全国 12 个省、区 27 个县的调查,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 0.023 名,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 0.049 名,显然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。此外,我国农业科技队伍还存在“三多三少”等问题,即“土专家”型科技人员多,“科班”型科技人员少;传统型科技人员多,创新型科技人员少;研究型科技人员多,应用型科技人员少。这些情况表明 : 我国农业科技人员队伍一方面数量少 , 另一方面结构不合理 , 人员素质亟待提高。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大力发展农业教育,特别是中等农业职业教育,面向农村培养大批“用得上、留得住”的农技推广人才,才能使科教兴农战略真正落到实处,收到实效。农业部最近宣布: 2005 年,我国正式启动“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”,力争 2010 年实现培育 100 万个科技示范户,辐射带动 2000 万农户,发展 10000 个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,使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 90% 以上,农业综合成本降低 15% 以上,农业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 10% 以上。这一工程的实施,更需要农科教紧密结合,整合资源,形成合力,推动人才的培养直接到村、组,科技人员直接到户,良种良法直接到田,技术指导直接到人,使农业科技和教育真正进村落地,成为助农增收,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。

  1.4 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离不开教育。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:要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,进一步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,扩大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”实施规模,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。这就给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,各农业中职学校要全力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,发挥农业中职学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主导作用。由于我国工业化、城镇化进程缓慢,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,农业就业比例居高不下,据粗略统计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 1 亿 5 千万以上。就我市农村来看,每年有近 60 万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,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大都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,没有经过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训,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技工型人才的需求。可见,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提高,必须依靠职业教育,通过职业教育、职业培训 , 引导农民“洗脚上田”向“洗脑进城”转变,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科学转移。

  2 、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原因

  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、农村和农民有着最直接、最紧密的联系,有长期为“三农”服务的优良传统,为农业和农村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,为农业的发展,农村经济的振兴,农民的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,高校扩招、普高升温,农技推广队伍体制、机制的改革,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着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,出现一系列发展失调的问题,许多农业中职学校陷入了招生、办学的困境之中。具体地讲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:

  2.1 、生源下滑,办学困难。 1999 年以来,高校扩招人数逐年增加,增幅达 30% 以上,普高持续升温,中职校与普高招生严重失调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中职学校招生带来了较大冲击,特别是对农业中专学校的冲击更大,加上社会对农业偏见的根深蒂固,报考和录取的农校新生急剧减小。如我校 2000-2004 年,连续 5 年招生均在 150 人以下,平均入学率仅为计划招生数的 30% 左右,与 90 年代平均招生数相比,下降了近 3 倍。一方面农村缺少大量的科技人员和技能型劳动者,另一方面就读农校的学生又逐年递减,导致农业中职学校资产、资源闲置,办学困难。我校近几年因生源严重不足, 2 / 3 左右的教室、寝室等校舍处于闲置状态,教学资源严生浪费。

  2.2 、生源基础素质差,教学管理难度大。由于招生困难,农业中职学校为了维持办学,文化基础再差的学生只要愿意读农校,还得招收进来培养。生源入口上没有选择余地,致使生源整体素质降低,给教学和管理体制上带来诸多新的困难。从我校近年招生录取的新生会考成绩来看,每年录取的平均分数大都在 220 分左右,最低的各科成绩加起来还不到 100 分。且这些学生进校后也无心学知识、学技术,有的一学期三、四科不及格,甚至补考不及格也无所谓。若严格学籍管理,又会造成生源的流失,使教学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,教学质量很难保证,更谈不上提高。

  2.3 、农科类专业开设难。在中职学校办学规模萎缩,招生极端困难的情况下,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农科类专业难以开设,即使开设也因无学生报考或就读而不得不停办。许多农业中专办了多年的优势传统专业,如农学、植保、果树、农经等专业,因无生源保证,有的已关闭或停办,有的则调整改为“非农”专业。从事农科类专业教学的教师,有的因无专业课上,工作不饱和而调离农校;有的改行教“非农”专业课程,师资队伍稳定受到较大冲击。如我校从 99 年起至今,农学、农经、果树三个专业已停办 6 年。农经专业调整改为计算机应用专业,果树专业改为园林花卉、园林工程专业。唯独畜牧兽医专业每年还能招上一个班能勉强维持办起走,但也相当困难。 6 年中,先后有 6 位教师调离学校,近 10 名农科类专业课教师改上政治课、思想品德课、计算机、电工基础、公共关系等课程,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。的确国家对农业相当重视,投入在逐年加大,农村面貌也在改观,农民收入也在相应增加,可对农业歧视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,农村学生都怕带“农”字,不愿报考农校,即使要读农校,只选择读非农专业,长此下去,农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将青黄不接,后续无人,农业科技的传播推广和应用将受到严重影响。

  2.4 、农校毕业生就业较难。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,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,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,县区和乡镇对农技人才需求的结构和层次都发生很大变化。再加上乡镇机构改革,事业单位减员缩编以及乡镇企业改制等,使农业中职校毕业生原有的就业市场基本消失殆尽。加之农校毕业生由于行业、专业、传统观念等因素限制,其出路相对较窄,就业难度较大。特别是种植类专业毕业生几乎没就业市场,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,不得不改行另谋出路;其它非农专业的农校毕业生,由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偏见,也很难找到合适工作。这反过来直接影响到农校的招生,出口不畅,进口不旺,正是由于农业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相对较难,便直接影响到招生入学率的降低。

  中等农业教育面临以上困境,其原因是多方面的。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: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,人才和劳动者的需求取决于市场的需求,农业中专校由面向县、区、乡镇及农技推广部门办学,转到面向社会、面向市场办学。学校的办学模式、办学机制、培养目标、教学手段等还没完全转到市场运作的轨道上来,与市场对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,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了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;二是办学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。在农业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调整变化的新形势下,农业中职学校在办学模式、专业设置、课程调整、教学手段改进等方面明显滞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;三是专业优势不强,缺乏市场竞争力。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,农业中职学校在招生困难的情况下,为了生存不得放弃优势的农科类专业,办一些市场需要的非农专业。而这些专业师资力量、教学设置不强,缺乏专业优势,在生源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仍处于劣势;四是传统意识的作祟。由于歧视农业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,加上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农业与非农业、城市与乡村、工人与农民的差别和身份界限,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格局还没根本改变,使得许多农村学生也不愿读农校,认为学农甩不掉“农字”、脱不了“农皮”,觉得低人一等,从而不愿报考和就读农校,导致近年农业中职校招生持续滑波。

  3 、调整思路,转变职能,充分发挥农业中职学校在服务“三农”中的作用

  在党和国家重视和解决“三农”问题,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形势下,作为直接为“三农”服务,为农村培养科技人才和技能型劳动者的农业中职学校,要抓住机遇、调整思路、深化改革、转变职能,充分发挥学校在服务“三农”中的作用。

  3.1 、更新理念,转换职能,面向“三农”,服务“三农”,增强办学活力。农业中职学校要走出困境,重铸辉煌,必须抓住当前农业发展的大好机遇,更新理念,转换职能,以农为本,面向“三农”和市场办学,稳定和扩大办学规模。众所周知:“三农”问题的根本解决,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根本改变,以及粮食的增产、农业的增效、农民的增收,都离不开农业职教育。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职教工作会上指出:“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,统筹城乡发展,解决三农问题,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,都要求中职教育有一个大的发展”。在国家重视和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,加快中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,农业中职学校要抓住机遇,主动出击,根据市场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科技人才和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,及时调整办学思路,转换办学职能,把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定位在为“三农”服务,为农业和农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上,实现办学指导思想、办学模式、办学机制的转变,增强办学活力,以适应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对科技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。

  3.2 、深化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改革,突出办学特色。中等农业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,在于创新。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,面向“三农”,深化改革,不断创新,才有生机和活力。各中等农业职业学校要以服务“三农”为宗旨,以扩大就业为导向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突出办学特色。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职教资源,开展多形式、多层次、多规格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。做到“四个结合”,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、农科专业教育与非农专业教育结合、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结合、专业学习与技能培训结合,稳定和扩大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。二要面向市场、面向“三农”,调整专业设置。中等农业职业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,灵活设置学科专业,压缩那些陈旧过时,市场和农村都不需要的专业,大力发展支柱产业、优势产业,高新农业所需的学科及专业。积极推行“定单办学、以需订培、以培供需、校企合作、校乡结合、学校+基地+农户”等多种办学形式。即市场和农村需要什么专业,就办什么专业;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,以特色和质量求生存,以改革和创新促发展。三要按“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”的要求,深化教学改革。农业中职学校要从实际出发,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,全面树立特色、质量、就业、效益相统一的新理念,实行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,允许学生“半工半读”、“工学交替”,自主完成各科学业。同时,突出实践性教学,注重学生职业道德、专业技能、创业精神、动手能力的培养,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人才,为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振兴做出新贡献。

  3.3 、面向市场,创新机制,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。我省是农业大省,有近 1200 万的富余劳动力,其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。但相当多的农民和农村劳动力,缺乏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,甚至还有不少文盲和半文盲,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空间和潜力都相当大。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,不仅对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,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,而且可以缓解目前农业中职学校生源不足,办学规模萎缩的矛盾,盘活学校闲置的资产和资源。省委书记张学忠在全省职教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:“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,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手段,各地要把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,作为推动职业教育面向市场,加快发展的切入点”。各农业中职学校要主动面向市场,创新机制,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良师资、优质教学设备,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,开展多形式、多层次、多规格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,提高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。同时,加强就业指导,提供就业服务,拓宽就业渠道,提高就业率,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、三产业转移,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。

  3.4 、坚持农科教相结合,发挥农业中职学校科技服务“三农”的作用。农业中职学校办学多年,其师资大都是农业本科院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,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优势。有的教师长期坚持教学、科研和推广相结合,在农业教学、农业科研、农技推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取得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,为农业增产、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。在全国各行各业支持“三农”、服务“三农”的新形势下,农业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、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服务“三农”,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,积极开展农业科研成果和新品种、新技术的引进、试验、示范和推广工作,组织科技下乡、科技支村、科技赶场和技术咨询、技术服务、技术扶贫等活动,把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,传播到千家万户,真正进村落地,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,为粮食增产、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,发挥积极的服务作用。

相关链接:浅谈学生“减负”
     浅谈中职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
     浅析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发展中等农业教育的启迪

       
  
欢迎来到自贡农业信息网,您是第来访者
主办:中国四川省自贡市农业局
承办:自贡市农业局生产科
Copyright © 2002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自贡市农业局  版权所有
地址:自贡市汇东路东段20号 电话:0813-8203721 邮编:643000
制作维护